English Version
返回旧版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版权与存档
在线读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预出版
专题专刊
作者服务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撤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审稿服务
同行评议政策
审稿登录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的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同行评议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5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 编者按
2023, 38(5): 675.
97
|
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5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包信和
2023, 38(5): 676-68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2004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为新征程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推进保证,指明了前进方向。"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中走在前列。文章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例,试图探讨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一流大学;一体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
69
|
2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59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
吴岳良,王艳芬,肖作敏,苗建明,杨国强,李浩然,徐中平,牛晓莉,董纪昌,金德鹏,黄辉,林晓,刘继安
2023, 38(5): 685-69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1800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部署,并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教融合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追溯了科教融合的源起和发展,分析了世界范围内跨组织科教融合的3种具体表现形式,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发展历程、制度逻辑和主要特征,最后展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景。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逻辑
51
|
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1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王艳芬,刘继安,吴岳良,肖作敏,苗建明,杨国强,李浩然,徐中平,牛晓莉,董纪昌,金德鹏,黄辉,林晓
2023, 38(5): 693-69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18003
摘要: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在品德素养、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呈现出多学科交叉会聚、培养过程贯通融合、教科产多主体开放协同、数字化转型赋能等新走向。依托中国科学院创新创业优势办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入研究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规律,从培养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及为支撑育人目标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科技领军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60
|
5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创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何处?——以上海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印杰
2023, 38(5): 700-70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12004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下,创建和发展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定位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卡脖子”科研与技术攻关、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突破点。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成立,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0年间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文章结合上海科技大学10年来的实践经验,探讨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促进科学知识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大科学装置
51
|
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5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国家有组织科研: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探讨
褚建勋,王晨阳,王喆
2023, 38(5): 708-71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12002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国朝着世界科学中心、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以下简称“世界三大中心”)不断进步指明了方向。结合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三阶段”模式,根据世界三大中心“百年易主”的转移趋势和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的困难与机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国家有组织科研”(SOR)概念,认为当前及未来有计划实施SOR是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重要抓手之一;最后针对现有国情提出了实施SOR的若干具体建议,为中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国家有组织科研;创新生态系统;世界科学中心
1074
|
7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5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大科普战略内涵与实施研究
“大科普战略内涵与实施研究”专题 序言
2023, 38(5): 719.
25
|
1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于科学普及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杨玉良
2023, 38(5): 720-7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05002
摘要: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
45
|
1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刍议科普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建构路径
潘教峰,石彪,王光辉
2023, 38(5): 726-73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9005
摘要:文章从党的二十大对科学普及新要求着手,提出了科普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深入分析科学普及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科学普及大力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研判当前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面临新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引领新时代科普创新的发展方向。系统阐释科普现代化的内涵范畴,并提出了目标现代化、体系现代化、协同现代化、机制现代化、手段现代化等5个本质特征。进而从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众需求充分满足,科普体系完备高效、创新成果转化顺畅,科学文化厚植人心、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等3个方面提出了科普现代化的愿景目标。并基于此,提出了科普现代化的建构思路与实现路径。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15
|
3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6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大科普战略背景下院士群体科普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魏秀,席亮,马强,杨永峰
2023, 38(5): 732-73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9004
摘要: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知识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推动科普理念转变、实现高质量科普供给、构建大科普格局、谋划大科普战略,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以下简称“院士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关键词:科普;院士;院士科普;高质量;科学与中国
50
|
2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
王挺,王唯滢,王丽慧
2023, 38(5): 740-74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9002
摘要: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持续提供有效科普产品和服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科学文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支撑创新发展的综合实力。文章基于我国科普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不足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能力发展方向,尝试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国家科普能力;科普能力建设;科学普及;中国式现代化
18
|
1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6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于实施大科普战略的法治保障研究
张思光,向小薇,周建中
2023, 38(5): 748-75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429003
摘要:科普法治建设是落实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实施大科普战略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系统回顾,探讨了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发展脉络、当前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在“两翼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提出了加强科普法治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大科普战略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夯实法律保障。
关键词:科普;“两翼理论”;大科普战略;科普法治;科普能力
12
|
3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科学观察
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张先恩,汪卫华,阎锡蕴,潘教峰
2023, 38(5): 755-75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12001
摘要: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基础研究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出发,梳理了一线科学家和管理者对战略性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在面向重大基础社会发展问题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要性的思考,提出:基础研究需要一个包容的生态,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思想源泉去发明创造,同时基础研究一些好的研究源头应该来源于应用甚至生产生活实际。战略性基础研究是在基础研究的框架下,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总结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对现实问题解决有直接的作用。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是在有相应资源保障支持下围绕相对明确的目标有组织地开展,使国家能够在尖端科技领域保持发展与领先。构建以基础研究为根基的创新驱动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加强政府政策制定推行等方面,从而建成一个以基础研究为根基的高效创新体系。
关键词:基础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有组织;创新驱动
45
|
2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于科技创新赋能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王一鸣,李国杰,张柏春,洪永淼,耿涌
2023, 38(5): 759-76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1200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规划等方面梳理了一线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思考,提出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关键性作用,要减少资源消耗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从过去的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从产业界和技术领域发力,在微观层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导向等观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56
|
2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关于信息技术驱动未来产业的若干思考
包云岗,刘淼,陆品燕,邱锡鹏,须江
2023, 38(5): 766-77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15003
摘要:党的二十大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指明了方向,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的增长引擎。信息技术领域市场巨大,技术竞争激烈,比传统产业更具垄断性和技术排他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和算力已经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必须把握住新应用出现时的宝贵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遇;未来产业;学科交叉
40
|
2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新时代创新人才成长路径及所需环境
代涛,宋洁,张博,陈伟强,陈凯华
2023, 38(5): 773-77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1500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人才,制度创新要聚焦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文章聚焦新时代创新人才的责任与使命,从青年科研人员通过自我修炼力争成为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的路径,以及所在单位为其打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两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青年;人才;培养
45
|
2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新任命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简介
2023, 38(5): 778.
关键词:新任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
46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新任命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简介
2023, 38(5): 779.
关键词:新任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
42
|
1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快讯:《中国科学院院刊》第七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届青委会第二次会议成功召开
2023, 38(5): 780-781.
48
|
1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封二
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新青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超导量子计算攻关突击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抢占量子科技高地
2023, 38(5)
21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封三
聚焦“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会特别活动——“2023松山湖科学对话”
2023, 38(5)
27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796278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封面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23, 38(5)
40
|
1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4975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5-29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