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返回旧版
无数据
高级检索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编委会
在线读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预出版
专题专刊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撤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审稿服务
同行评议政策
审稿登录
伦理道德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最新刊期
2023
年
第
3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科学观察
人工智能新近发展及其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洪永淼,汪寿阳
2023, 38(3): 353-35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303001
摘要:以ChatGPT及其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对经济学研究范式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经济学实证研究一般使用参数维数较少、经济可解释性较强的小模型。然而,经济金融系统是一个超高维动态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与时变性特征,小模型无法刻画其本质规律。大模型可有效减少系统偏差,更好刻画复杂经济系统的特征与运行规律;而海量数据的使用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使大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即样本外预测能力。为支持经济学及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大模型的估计、推断与预测,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种异构、异源、异频数据,构建大规模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并加强大算力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ChatGPT及大模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仍存在局限性,如: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批判性思考或想象,只有预测能力;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因果推断本质上是一种统计关系推断,需要引入经济理论或实验方法帮助识别真正的因果关系;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改变经济学实证研究从样本推断总体性质的本质;同时,由于互联网大数据存在大量虚假信息或样本选择偏差等问题,基于人工智能所获得的结论的可靠性需要验证。
关键词:人工智能;ChatGPT;大模型;维数灾难;因果推断
531
|
37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7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专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与成效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对策
张甘霖,谷孝鸿,赵涛,张运林,徐力刚
2023, 38(3): 358-36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20004
摘要:湖泊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的全国性湖泊调查和典型湖泊长期监测获取的第一手数据,重点阐述了我国五大湖区典型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系统呈现了中国湖泊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与保护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保障湖泊与流域水安全,支撑湖泊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泊;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水质;富营养化
129
|
13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74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及发展策略
祝惠,武海涛,邢晓旭,谢天,宋长春,王国栋,姜明
2023, 38(3): 365-37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20006
摘要: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其保护和恢复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福祉。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期支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决策。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41.2×10
4
km
2
,位居亚洲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湿地面积整体呈恢复态势,保障水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湿地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断创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恢复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新时期湿地保护工作发展,建议实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湿地保护战略行动,完善湿地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创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加强建设湿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湿地管理咨询智库。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功能;生态安全;修复技术;生态文明建设
178
|
6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76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山地保护与山区发展:回顾与展望
文安邦,汤青,欧阳朝军,朱波,王玉宽,李爱农,栗帅,朱万泽,刘丽君
2023, 38(3): 376-38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21001
摘要:中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山地面积约为陆地国土面积的2/3。近10年来,山地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8.2%,山地绿色覆盖指数均值达到82.1%,植被覆盖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7.5×10
4
km
2
,土壤年侵蚀量减少27%。目前,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骨干体系基本形成,高效的山地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山地灾害减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山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胜利,山区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关键词:山地环境;山地灾害;山区发展;山区现代化
140
|
9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
陈亚宁,李忠勤,徐建华,沈彦俊,邢晓旭,谢天,李稚,杨林山,席海洋,朱成刚,方功焕,司建华,张元明
2023, 38(3): 385-39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20005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气温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降水以9.32 mm/10年的速率增加;冰川加速萎缩,冰雪融水径流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区来水量增加约110×10
8
m
3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增加。近10年来,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发展。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用水效率;西北干旱区
128
|
6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82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唐立娜,蓝婷,邢晓旭,谢天,李伟峰,方创琳,曹琰旎,徐耀阳,陈丁楷,王琳,吴志丰,徐智邦,周伟奇
2023, 38(3): 394-406.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20003
摘要: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东部超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高速发展伴随的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多维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了3个超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4个维度20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评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用地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对城市群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作用显著。研究讨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保护发展对策,为超大城市群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
99
|
5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9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战略与决策研究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新方向、新问题、新思路
潘教峰,王晓明,薛俊波,沈华
2023, 38(3): 407-41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215002
摘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全球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更是打造我国产业升级新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逐步发展和孕育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方向,拓展新领域,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对原始创新、要素市场和产业生态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新问题,文章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要素市场、构建良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以及创新领域管理模式、持续扩大对外和对内开放、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原始创新;要素市场;创新生态
196
|
24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85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加快推进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全力保障国家生物安全
刘培培,江佳富,路浩,丛培蕾,赵莉蔺,乔格侠,周冬生,武桂珍
2023, 38(3): 414-42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1105002
摘要: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是必争必保的底线。当前,国际生物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生物安全持续面临挑战。生物安全能力建设成为国际的热点,其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我国虽然依靠科技支撑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疫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但也暴露了我国在生物安全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弱项。根据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战略部署,我国应通过加快完善科技前沿布局、推进学科建设、加大专项人才培养、完善基础平台和生物安全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完善我国生物安全体系,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实现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目标。
关键词: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生物安全学;科技布局;人才培养
70
|
4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8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赵文智,任珩,杜军,杨荣,杨淇越,刘鹄
2023, 38(3): 424-43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406001
摘要:绿洲化是干旱区绿洲时空演变的外在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制约绿洲农业与干旱区生态保护的关键。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建设,河西走廊在社会进步、交通条件、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子。文章在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水量确定绿洲规模,并将20%—30%的水资源作为生态用水。建议在目前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下,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升绿洲质量、控制绿洲规模;适当建立低耗水的荒漠河岸植被带和环沙漠边缘的雨养防沙体系;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尽量减少对荒漠植被的干扰,以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安全稳定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洲;水资源;生态建设;农业发展;耕地面积;河西走廊
39
|
6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9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政策与管理研究
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视角下我国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策略
杨世琦,颜鑫
2023, 38(3): 435-44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509005
摘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物质(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流动的根本理论,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指导作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大气温室效应的时空尺度较大,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值得关注和重视,以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总体战略。文章基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视角和农业碳达峰、碳中和释义,分析了农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从农业碳达峰面临挑战、农业碳中和面临挑战、农业碳中和潜力分析、农业碳中和误区及生物圈减排的重要性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农业碳达峰、农业碳中和与科技创新3个方面提出我国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农业碳达峰;农业碳中和;应对策略
76
|
12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9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孟可强,王丽,李旺,李凤兰,张正,陈敏
2023, 38(3): 444-45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805001
摘要: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振兴,也包括文化及心理层面的振兴,离不开系统的社会心理建设,需要心理学界的参与和智力支持。文章阐明了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生性需求,分析了农村人口社会心理现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1)将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2)开展符合乡村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3)把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有机嵌入乡村社会治理;(4)加强农村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相关学术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农村居民;乡村治理
44
|
2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美日“先进存储研究联合体”发展路径与启示
王素梅
2023, 38(3): 455-464.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1123001
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的创新联合体作为载体之一,旨在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科研活动和产业需求脱节问题。文章在回顾总结美国、日本存储行业研究联合体演进的基础上,从演进过程、运行机制、发展战略、项目管理、组织协同、创新生态等方面,对该研究联合体进行剖析并获得重要启示,以期为助力我国创新联合体发展和加快科技强国进程提供管窥之见。
关键词:先进存储研究联合体;研究联合体;创新联合体
52
|
4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6999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英国碳中和战略政策体系研究与启示
李岚春,陈伟,岳芳,汤匀
2023, 38(3): 465-476.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822003
摘要: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提出宏观战略(macro-strategy)、中观架构(medium-skeleton)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的“ 3 MS”分析框架,深度挖掘其政策的文本和逻辑特征。研究显示,英国基本形成碳中和战略“ 1+1+N+X”政策体系,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评估”战略推进体系,具有中央统筹、机构推进、智库支撑、私营协同的组织架构,以及立法约束、整体部署、任务明确、细化响应、相互支撑、科技引领等政策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保障、推进体系、智库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法律保障、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科技创新、智库支撑等5个维度,针对不同减排部门、不同产业技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我国“1+N”政策体系。
关键词:碳中和;政策体系;英国
62
|
162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德国生物圈保护区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先义杰,刘宁,乔娜,房强,韩群力,王丁
2023, 38(3): 477-48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1014006
摘要:德国将生物圈保护区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个模范的生物圈保护区体系,成为维护国家生态系统稳定、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社会发展模式、繁荣地方经济及开展人-地关系综合研究的重要平台。德国的经验体现在:具有深厚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积累;官方及民间深刻理解认识到“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理念及生物圈保护区价值,并重视相关传播普及工作;国家及地方从政治法律、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方面支持有力;充分体现生物圈保护区的示范价值;在生物圈保护区的申报和阶段性评估中有所创新。基于德国的经验,建议中国有关部门:提升MAB及其生物圈保护区的公众认知度;强化国家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模式”的打造;推动生物圈保护区被纳入新时期自然保护地法制化体系进程;制定申报和阶段性评估的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不同国家间差异化的生物圈保护区发展模式,以有助于开创MAB发展新局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人与生物圈计划;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申报和阶段性评估;国家战略
18
|
2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智库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和三个建议
何传启
2023, 38(3): 484-491.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110002
摘要:文章从现代化科学和战略研究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并就加强现代化科学研究和现代化能力建设提出3点建议。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大致包括概念层、战略层和实施层3个层面,每个层面包含若干内容和要点等。在文章中,概念层包括内涵和特色2个要点,战略层包括基本方针、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3个要点,实施层包括首要任务、三大支撑和应有之义3个要点;简要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怎么做”和“关键点”。关于分层结构(“三个层面”及其“八个要点”)的分析和阐释,可为研究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系统和简洁表述,同时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分层结构;现代化科学;二十大精神
92
|
13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科技与社会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韩广轩,宋维民,李远,肖雷雷,赵明亮,初小静,谢宝华
2023, 38(3): 492-503.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619001
摘要: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蓝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然而以往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忽视了蓝碳固碳增汇技术,在项目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对碳汇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估也不够完善。文章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蓝碳;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生态修复;理念与技术
60
|
13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8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农田非CO
2
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现状与建议
张广斌,马静,徐华,颜晓元
2023, 38(3): 504-5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1112001
摘要:温室气体减排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农田非CO
2
温室气体(主要指CH
4
和N
2
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预计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农田CH
4
和N
2
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其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日渐凸显。然而,现有农田碳减排技术由于缺乏立法教育宣传和成果激励机制等,并未得到充分转化应用与推广示范,使得减排成果难以落地坐实,不利于我国农业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总结了我国农田CH
4
和N
2
O减排工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我国农田CH
4
和N
2
O减排所面临的问题,并在今后长效监测平台运维、新方法技术突破、大众减排意识提升及成果推广示范加强4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和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农田;碳达峰;非CO
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减排建议
44
|
5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
万辛如,程超源,白德凤,张知彬
2023, 38(3): 518-52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815002
摘要: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生态影响;物种分布区迁移;生物多样性;生物灾害
62
|
61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10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3年2月)
2023, 38(3): 528-530.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228001
31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7000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人员名单公示
2023, 38(3): 531.
21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548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3-23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加载中...
上一期
下一期
批量引用
0
批量引用